6月12日,第二届南亚汉学家大会暨中斯学者文明对话会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孙春兰,驻斯里兰卡大使戚振宏,斯里兰卡国家行政、省议会和地方政府部部长钱达纳·阿伯耶拉特纳,斯里兰卡教育和高等教育部副部长马杜拉·塞内维拉特纳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南亚数十位知名汉学家,以及斯里兰卡高校师生和媒体代表等共200余人出席。
孙春兰会长对在文明对话国际日之际举办本次大会表示祝贺。她表示,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南亚国家互为友好邻邦和发展伙伴,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如何为千年文明互动赋予新的生机活力,谱写构建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是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时代命题。本次大会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汉学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既呼应当今世界对文明交流对话的迫切需求,也彰显了中国与南亚国家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近年来,南亚汉学家创造性地将儒家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不断丰富对中国的认知、理解和表达,为解答时代命题、推动汉学全球发展注入了新鲜思想和学术动力。
孙春兰会长指出,文明对话和人文交流的意义,归根结底在于促进民心相通、密切友好往来,提升民生福祉、推动地区发展。面对世界变局,国际儒联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推进汉学研究和南亚区域文明对话,为谱写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作出应有贡献。要联合开展汉学人才培养和学术项目组织,培养汉学青年后备力量,推出重大研究成果。要总结“汉学+中斯学者对话”模式经验,将“汉学+”对话机制化和常态化,打造汇聚南亚各国乃至全球范围顶尖学者的高端国际交流平台。要推进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互鉴,提炼文明精髓,传递共同价值,为区域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和坚实的文明基础。
戚振宏表示,人类命运与共,文明互鉴长存。文明对话是和平的纽带、发展的动力、友谊的桥梁。以对话超越隔阂,以智慧化解冲突,让多元文化在交流中共生,在包容中共赢,方能凝聚应对全球挑战的合力。今年1月迪萨纳亚克总统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就深化文明互鉴达成重要共识,宣布共同打造中斯命运共同体。2023年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推动全球文明对话,加强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2024年,第78届联合国代表大会又通过了由中国、斯里兰卡等83个国家提出的决议,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因此,今天举办第二届南亚汉学家大会暨中斯学者文明对话会恰逢其时、别具意义。
戚振宏强调,中国与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之间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成就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中斯两国作为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更是以三个 “始终如一”诠释着文明对话的真谛:和平交往始终如一,患难相守始终如一,创新互鉴始终如一。愿以此次对话为新的菩提树,在人类文明的共同土壤中,生长出智慧之林;愿扬起文明对话之帆,谱写文明交融之曲,共创更加美好的人类文明。
嘉宾们表示,在世界变局之下积极开展文明对话,有利于凝聚合作共识、促进民心相通、更好应对共同挑战。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多样文明在交流中共生,在合作中共赢。要加强区域汉学学术网络建设,增进国际人文交流,造福各国人民。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世界汉学中心斯里兰卡汉学家理事会成立仪式和《中斯<米胶协定>议会辩论》(中文、僧伽罗语、英语三语版)新书发布仪式。除主旨论坛外,活动还设有四场平行分论坛。